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American Beauty》 review

導演「Sam Mendes」的第一部電影就能勇奪五項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劇本,可謂不簡單,在此之前他只拍過兩部電視劇,而演員方面除了「Kevin Spacey」這位名氣比較大之外,其他也不是什麼巨星。這部電影就是《美麗有罪》,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會陌生。
故事講述主角(「Lester Burnham」由「Kevin Spacey」飾演)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是個一事無成的人,他討厭自己的工作,而他的妻子(「Carolyn Burnham」由「Annette Bening」飾演)事業有成,整天埋頭於工作中,而他的女兒(「Jane Burnham」由「Thora Birch」飾演)憎恨父母,認為父母沒有真正地了解她。就在「Lester」遇到「Jane」的好同學(「Angela Hayes」由「Mena Suvari」飾演)時,一切都起了變化。
Lester Burnham」的出色演技令他獲到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他表演出一名中年男人而且妻子在事業上比他好上百倍的痛苦,內心戲佔很大部分,表面上他們是幸福的家庭,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將內心的說話向對方坦白,就連性愛也沒有,形成一層隔膜,久而久之,雙方缺乏溝通,最終悲劇收場。
電影內容想令我們探討父愛與母愛,存在的義意,自由,溝通,美貌等等,而現時在各 家庭都會出現的問題,導演希望透過電影令觀眾反思,去明白當中的含意。因為缺乏溝通,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父母寵愛女兒,而女兒認為父母不明白他們的需 要。另一邊箱,父親對兒子嚴加看管,過份地虐打他,對他軍人般看待,太過緊張兒子但不懂如何與他溝通,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生長,導致他吸毒。人與人之間缺 乏溝通,容易產生誤會,而這些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個人認為有些事情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若大家各持己見,結果雙方只會相處得不 愉快。當然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時間去接受。
青少年正值反判時期,很多時與父母作對,父母說一他們就說二,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漸漸地惡劣下去,加上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容易「行o差踏錯」,什至離家出走,一些青少年選擇離家出走是他們覺得在家裡很不愉快,沒有留下來的意義,很多時都是一時之氣才做到這決心。
電影本身也增添不少黑色幽默「Lester Burnham」在籃球場上對「Angela Hayes」時的幻想,他幻想「Angela」向他脫衣,之後胸中不斷湧出玫瑰;接近結尾,另一家人的父親誤以為自己的兒子與「Lester」發生性行為,從而得到金錢;而且片中多次出現玫瑰,玫瑰象徵高雅優美,玫瑰表示著女人的美,有種不能說出的美,雖然玫瑰是美,但玫瑰的莖是有刺,一不留神很容易被刺傷,也就映射著女人雖美,但紅顏禍水。
而電影中有幾場我也特別喜歡,有一場是「Jane」看男友拍的短片,有個膠袋隨風飄揚,這裡是表達了「Jane」男友的感受,想自由,但不能自由地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被迫隨風飄揚,受別人的控制。另一場則是「Lester 最尾段的說話,在生時總是埋怨,不懂放下,世界上太多很美的東西,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但當我離開,我放下所有包袱,那種感覺很舒服很好美好,我知你不懂 我在說什麼,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主角用比喻帶出自己的感受,死亡並不代表結束,而是放下,自由。雖然我沒感受到他的說話,可能是我的人生經驗還淺,待我 長大後才能感受得到。
最後我想說一下電影的配樂,電影的配樂完全地帶動著電影,那種輕快而帶點悲哀的感覺,只聽配樂也能感受到那種感受,而這位配樂大師就是「Thomas Newman」,也是我其中一位最喜愛的配樂大師,他的作品還有《月黑高飛》,《威E》,可惜沒有獲得奧斯卡獎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