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系列《Sundays and Cybele, 1962》影評


法國電影就是這麼的美麗,近年喜歡上法國電影,雖然看得不多。而我比較喜歡的導演有 Dario Argento, Giuseppe Tornatore, Sergio Leone。不過今次並非講述這其中一位導演的電影,而是榮獲196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Sundays and Cybele》。
電影由年僅十二歲童星Patricia Gozzi (飾演Cybèle)擔當主角,由於被父親遺棄至寄宿學校,缺乏父愛,碰巧遇上男主角Pierre (Hardy Krüger),而Pierre 卻在二戰中誤殺一名女孩,一直耿耿於懷,直到遇上Cybèle。


這是個悲人的故事,Pierre 對Cybèle 如此的關愛全是在戰爭中所犯的錯誤,他希望能值著關愛,令Cybèle 回復快樂,彌補之前的過失,令Cybèle 得到快樂,Pierre 能得以安慰。然而,他身邊的朋友都不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什至連他的女友認為Pierre 不再愛她,沒人明白Pierre 內心深處的痛苦,雖然Cybèle 並不明白他的苦,但卻只有她才能醫治Pierre 。而Cybèle 從小就缺乏父愛母愛,而Pierre 是第一個對她多加照顧的人,從而愛上Pierre 。Patricia Gozzi 演技精湛,年紀小小的她,表演天真無邪,同樣地渴望得到愛,而且對未來充滿幻想。
整套電影還玩弄拍攝技巧,大量的鏡頭移動,特效,拍攝手法充斥於電影中,雖然某些特效仍有破綻,但對於當時來說,是個好的嘗試。而有一幕我是相當深刻,Pierre 與Cybèle 在湖邊拋石頭,石頭擊中湖面形成的漣漪,而Cybèle 對Pierre 說 We are in our own home, we are in the circle,而鏡頭影著水中的倒影。Cybèle 想逃離這片令人不愉快的地方,她希望能與Pierre 一起生活至白頭到老,只有與Pierre 一起才有真正的快樂。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通靈感應》影評

我是衝著麥迪文而去的,來看看這位動作影星與奇連伊士活再有什麼火花出現,在上次的《不敗雄心》中表現不俗,激動人心的勵志片。在此之前,麥迪文與保羅格連加斯的《叛諜追擊系列》(不包括第一集)及最近的《叛逆諜戰》都是相當有水準的電影。而奇連伊士活由眾所周知的獨行俠到轉型做導演,表情相當出色,自導自演,有懸疑電影《懸河殺機》,勵志電影《擊情》,戰爭電影《琉璜島戰書》,劇情電影《驅·逐》等等各種類型電影,到最近劇情類的《通靈感應》。
故事有三條支線,分別是法國記者瑪莉遇到南亞海嘯瀕死的經歷;能通靈的美國人佐治,但他一直希望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住在英國倫敦的馬克斯失去至親,三人為解脫當中的痛苦而最終相遇。
奇連伊士活今次講述死亡,大部份資料都是事實,瀕死的人都是看到白光,看見有人,當中也有導演自己的想像,死亡並沒有詳加講述,而焦點在於解脫。三條支線各持自己的執著、煩惱,瑪莉因瀕死後出現幻像對死亡有新的體會,以及對死亡充滿好奇及求知慾,而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她患有後遺症,她的執著令她苦惱;馬克斯原本有自閉症,加上失去了最親的攣生兄弟,令馬克斯更失落,後來為了找回死去的兄弟,用盡各種方法,最後遇上佐治。馬克斯失去親人之苦,在他的心中充滿內疚、悲傷、絕望;而佐治對自己有神奇力量是一種詛咒,一心想做一個平平凡凡的公民,過著普通的日子,認識新朋友,因為佐治擁有通靈能力從而令身邊的朋友止步,佐治每天過著悲傷、痛苦的日子,接觸的人也有痛苦的過去。解決不了的痛苦令他離開美國,直到遇上瑪莉,生活才起了變化。
他們注定見面,就像生活中,我們認識的人、事、物、時代。而我個人我認為所有東西是注定,若不是為何我生於這時代,為何會認識這些朋友。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是注定的,將來也是,那就不必那麼辛苦工作找錢。但其實有沒有想過你是注定看到這篇文章,注定自己知道將來是注定。每天也死很多人,隨著時間的過去,死亡的機率相同增加,何時輪到我,我又是會如何死亡?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最後戲中的特效不多,只有兩場,一場是開始,另一場在地鐵站,我只可說「假」,劇情類電影我就放過他吧!但連「keying」也是這樣真的無話可說了...奇連伊士活多次嘗試不同類型的電影,值得一讚!雖然今次伊士活與麥迪文的火花不大,但也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期望伊士活下次的作品!

《American Beauty》 review

導演「Sam Mendes」的第一部電影就能勇奪五項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劇本,可謂不簡單,在此之前他只拍過兩部電視劇,而演員方面除了「Kevin Spacey」這位名氣比較大之外,其他也不是什麼巨星。這部電影就是《美麗有罪》,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會陌生。
故事講述主角(「Lester Burnham」由「Kevin Spacey」飾演)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是個一事無成的人,他討厭自己的工作,而他的妻子(「Carolyn Burnham」由「Annette Bening」飾演)事業有成,整天埋頭於工作中,而他的女兒(「Jane Burnham」由「Thora Birch」飾演)憎恨父母,認為父母沒有真正地了解她。就在「Lester」遇到「Jane」的好同學(「Angela Hayes」由「Mena Suvari」飾演)時,一切都起了變化。
Lester Burnham」的出色演技令他獲到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他表演出一名中年男人而且妻子在事業上比他好上百倍的痛苦,內心戲佔很大部分,表面上他們是幸福的家庭,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將內心的說話向對方坦白,就連性愛也沒有,形成一層隔膜,久而久之,雙方缺乏溝通,最終悲劇收場。
電影內容想令我們探討父愛與母愛,存在的義意,自由,溝通,美貌等等,而現時在各 家庭都會出現的問題,導演希望透過電影令觀眾反思,去明白當中的含意。因為缺乏溝通,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父母寵愛女兒,而女兒認為父母不明白他們的需 要。另一邊箱,父親對兒子嚴加看管,過份地虐打他,對他軍人般看待,太過緊張兒子但不懂如何與他溝通,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生長,導致他吸毒。人與人之間缺 乏溝通,容易產生誤會,而這些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個人認為有些事情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若大家各持己見,結果雙方只會相處得不 愉快。當然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時間去接受。
青少年正值反判時期,很多時與父母作對,父母說一他們就說二,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漸漸地惡劣下去,加上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容易「行o差踏錯」,什至離家出走,一些青少年選擇離家出走是他們覺得在家裡很不愉快,沒有留下來的意義,很多時都是一時之氣才做到這決心。
電影本身也增添不少黑色幽默「Lester Burnham」在籃球場上對「Angela Hayes」時的幻想,他幻想「Angela」向他脫衣,之後胸中不斷湧出玫瑰;接近結尾,另一家人的父親誤以為自己的兒子與「Lester」發生性行為,從而得到金錢;而且片中多次出現玫瑰,玫瑰象徵高雅優美,玫瑰表示著女人的美,有種不能說出的美,雖然玫瑰是美,但玫瑰的莖是有刺,一不留神很容易被刺傷,也就映射著女人雖美,但紅顏禍水。
而電影中有幾場我也特別喜歡,有一場是「Jane」看男友拍的短片,有個膠袋隨風飄揚,這裡是表達了「Jane」男友的感受,想自由,但不能自由地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被迫隨風飄揚,受別人的控制。另一場則是「Lester 最尾段的說話,在生時總是埋怨,不懂放下,世界上太多很美的東西,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但當我離開,我放下所有包袱,那種感覺很舒服很好美好,我知你不懂 我在說什麼,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主角用比喻帶出自己的感受,死亡並不代表結束,而是放下,自由。雖然我沒感受到他的說話,可能是我的人生經驗還淺,待我 長大後才能感受得到。
最後我想說一下電影的配樂,電影的配樂完全地帶動著電影,那種輕快而帶點悲哀的感覺,只聽配樂也能感受到那種感受,而這位配樂大師就是「Thomas Newman」,也是我其中一位最喜愛的配樂大師,他的作品還有《月黑高飛》,《威E》,可惜沒有獲得奧斯卡獎項。

《SAW 3D》- 完結







2004年開始每當萬聖節時都會上映的《恐懼鬥室》,第一集以低成本贏得口碑及高票房,死唔斷氣一直到現在第七集,由恐懼真實到現在的誇張不合理。到現在的第七集,也是的最後一集,也由2D轉換了現時最流行的3D,值得一讚的是SAW 3D是由真正的3D camera拍攝,不像之前的《Clash of the titans 》用假3D騙人。
2005年即是第二集開始追到現在,不經不覺六年了,由第一集John教人生大道理,要珍惜生命,直到第七集不知為何濫殺無辜,明顯地是編劇的問題。明明John是要令人珍惜生命,現在卻變成用無辜的生命來令人珍惜生命,編劇歪曲了原本的用意。我也不說什麼人生大道理了,雖然今集都有諷刺現今社會的問題,但焦點不在於此,而是大家SAW迷一直期待的“Gordon現身以及Hoffman的最終下場。說真的,我頗喜歡今集結局,相信SAW迷都會喜歡這個結局,難免有些依依不捨的感覺。各位,我只是說結局好,不代表劇情好,今集是最多機關,大約有十個機關。第七集的模式與第六集幾乎一模一樣,而且第七集沒有了以往的特色,機關鏡頭不像以往一樣旋轉剪接,製造恐怖氣氛,第七集為了加強3D效果而除去這點,我寧願像以往一樣,因這是SAW 特色。本人最不滿意的一點是,過往每集都有手手腳腳,見骨,見內臟,失望地第七集大部分機關只見血以及一堆爛肉飛撲埋你身上。機關新意不足,有些機關看似 似曾相識或是將機關幾合為一當新,而我最喜歡的機關是開場畫面,幾有新意,一邊看一邊害怕,看了後你會明白我害怕什麼。另一個機關是聲控機關,我不說太明 白,以免失去驚喜。除此之外,做到七集的SAW,當然不少得一些經典對白“I want to play a game”“Make your choice”“Game over”

以整個系列來說,故事性不錯,雖然有幾集劇情差了點,但由於SAW有連貫性,而且可以有個好結尾,不像其他同系列《Halloween》,《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Friday The 13th》沒有連貫性。

《告白》影評

在日本連續幾星期票房第一的《告白》來到香港了,故事很簡單,就是森口老師(松隆子飾演)的女兒被殺,要向班中的兇手報仇,雖說故事簡單,但故事鋪排令到電影不平凡,一幕幕震撼的告白場面,更令觀眾深入了老師和學生的內心世界,演員的演技發揮出色,不愧為在一千人中挑選的三十七位學生,當中焦點放在兇手A,兇手B及美月的個人告白中.
故事的鋪排令電影增添幾分懸念,有一場是說母親以為自己的兒子大受打擊,像瘋了一樣發狂,但當到兒子的告白時,觀眾明白他的想法.還有一場有位學生以為自己了老師,後來完全錯誤,有時候當你判斷某些事情時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最清楚自己的就是自己.不同的觀點令本片增添了不少懸念,本片除了不同的觀點為特色外,還有場面與聲音的強烈對比以及配樂的配合,每一分每一秒都帶動著觀眾走,及牽動著觀眾的情緒.場面與配樂配合得相當好,可想言之他們下了很多心機來製造,而且畫面華麗優美,鏡頭也經過思考.在《告白》中其實鏡頭很少移動過,但觀眾並沒有察覺,畫面與配樂也佔了很大的功勞,當然不少得各人的告白內容.鏡頭的特寫,慢鏡,特效都吸引著觀眾的眼球,令他們遺忘鏡頭的移動.
《告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當中也有很多令人思考的地方,如直接說出現時社會的問題,校園欺凌,對人的態度,尊重,父母過度溺愛,種種的問題存在著這個社會中,究竟是社會改變了,還是人性扭曲了?

《志明與春嬌》- 影評

近年香港電影愈來愈少,則好電影也隨之減少,前排《歲月神偷》揚威海外,連政府都順它意,保留永利街.雖然好評如潮,而我個人認為不是我想像中的好看,是一部不俗的作品,但不可說很好.前幾天看了《志明與春嬌》,沒給很多期待這電影,看完後出奇地好.
為了讓電影更真實,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粗口,雖然粗口是多,但不會令你不自在,反而更能感染觀眾.一群原本互不相識而常常煲煙打工仔因政府立法不能在室內吸煙而聚在後巷一起煲煙”,不同階層的打工仔聚在一起,”吹下水渡過沉悶的生活.
故事本身也衍生很多社會問題,現今科技發達,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交友網結識更多朋友,有些未成熟的少年以為自己找到真愛,無論是要上刀山,還是要落油鎬,也要去見他一面,結果大家都應該知道了,不是被騙財,就是被騙色,也可能兩樣.很多人,包括我看見交友網上美女如雲,個個美若天仙,產生很多遐想,與她見面時變了另一個人一樣,怎料個個也被PS ,網上世界真假難分,小心為上為好.
另外就是現在的8090 後出來工作,與同事的關係冷漠,沒什麼交談,與同事一起吃飯自己在一旁打機,什少交流,形成代溝及影響他人對80,90後年輕人的工作態度.
雖《志明與春嬌》屬小成本制作,人物角色鮮明,志明每當不知如何回答問題時就會彈出口頭禪”,春嬌主動的性格等,令人物更真實,而且彭導演善用宛轉的方法告知觀眾主角二人的生活,並沒有直接告訴大家,我最喜歡這點.二人在這七天內產生微妙的變化,悲歡離合,各人在生活上也感到寂寞,儘管各人也有不同的朋友及戀人,志明雖然常與朋友一起閑聊吃飯,但無免在其餘時間感到空虛寂寞;而春嬌雖與同居男友生活,但因男友不常理會她,只當她是工具,她也發覺與男友生活很沒趣,完全不關心她.二人希望在這苦悶的生活中解悶,晚上沒事兒幹就在街上萬無目的地遊走.在短短幾幕清楚地說明二人與朋友及戀人的現狀.
除此之外,導演利用吸煙的主題令主角二人多次碰到一起,每當二人在一起時有種由心而發的感覺對對方有好感,幸好二人最終明白對方才是真正的所愛,總好過有些人vegetable.

《Heartless》- 恐懼

我是個正常人,沒有超能力, 沒有特異功能,也沒有三頭六臂,沒多沒少,一對手,一對腳,一對眼,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但對一些與眾不對的人來說,他們心裡的恐懼,所承受壓力,我們正常人是感受不到,正往往於此,很多無知的青年不知對方的感受而用於此來當作笑柄,造成欺負,永久性的精神傷害.
而來自英國的《Heartless》的男主角Jamie Morgan由出生開始就得到一大塊胎記在左面和身上,由於與眾不對導致他不敢正面與不熟悉的人溝通,影響他的社交生活,常被人嘲笑他的胎記.後來與魔鬼定下契約,幫魔鬼殺人以他身上的胎記當作交換,到最後他終於明白了一切.
故事情節不是突出,記得很像以前某部電影,但忘記了名字.至於人物方面也不是相當好,一般而已.而值得一說是電影的氣氛與宗旨.先說氣氛,電影由開始給人的感覺神秘,詭異.直到中後段也有這種感覺.不同於其他恐怖電影公式般,由中段開始發覺自己撞下了什麼異能生物,被它追著喘不過氣.到最後還是逃不出魔掌,.電影就看完了,獲得什麼?沒有.只是套刺激你眼球及恐懼的電影.有很多恐怖電影都逃不出一個厄運,就是到了中段不能保持原先的恐怖感,因為真相已經出來了,不能維持令觀眾原始恐懼的元素.

至於電影的宗旨,電影明確地說出兩件事.一件是英國的童黨問題相當嚴重,在我們的角度來看,英國是一個環境優美,古色古香,犯罪率低的地方.結果顯然,電影中表示了英國的狀況,當然不是整個英國都是這樣.除了《Heartless》有講述現時英國童黨問題外,還有《Harry Brown》更加深入地講述,大家不妨一看.童黨在入夜後四出破壞,擾亂社會秩序與安寧,導致政府大為頭痛,希望政府正視及盡快解決當事的大難題.
另一件是圍繞Jamie Morgan 的恐懼,胎記令他社交及自信受阻,導演利用胎記作出對比. Jamie 在有與沒胎記時的生活,他的情緒起伏,表情變化,這表示了恐懼的威力.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恐懼,有人害怕老鼠,有人害怕死亡,Jamie 害怕胎記被人看到,而最難是如何克服恐懼.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在電影中Papa BBelle 就是Jamie 心中的魔鬼和天使,Papa B 一直佔優,Belle 一直屈服於Papa B,證明了Jamie 心中的有多大的恐懼.而這裡為什麼魔鬼叫Papa B?個人認為它就是上帝敵對的撒旦,也有人認為撒旦是上帝的另一面.Belle ?Belle 法文解作美女,也可解作上帝的誓約,指感情上的誓約,即是說是天使了.
雖然恐懼是很難去面對及克服,即使嘗試過也不成功,但我深信人往往到最後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只要不怕它,它就離你而去.

《Enter the void》 - 大師級冷門作品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一部電影, 現在才寫, 但比沒寫的好. 我是衝著Gaspar Noe 去的, Gaspar Noe 出席的場次老早就沒了, 唯有買文化中心的場次. 02 年的《Irreversible》雖然令我眼花花, 但其拍攝技巧大感嘆為觀止. 久別多年, 新作《Enter the void》依然大玩拍攝技巧, 幸好沒有《Irreversible》看到頭暈眼花, 但就看到眼痛. 當年《Irreversible》極具爭議性, 這套也不例外, 當中有些場面更令人嘩然.
      Enter the void》不是人人接受到, 故事是說Oscar 靠賣毒品為生, 後來他的妹妹Linda 也來了日本, 以跳艷舞為生, Oscar 因一次賣毒品而被警察殺死, 他的靈魂在輪迴其間看到的種種事情……
     
Enter the void》今次大玩拍攝技巧, 整部電影是以Oscar 的觀點來看, 看上去更可說是兩個半小時用一鏡過來拍攝, 沒有瑕疵. 此電影與其他第一身電影不同, Enter the void》令你更易代入主角. 就連眨眼的細微動作也跟隨著主角而活動. 可以這麼說, 這不是第一身的電影, 準確來說鏡頭就是主角(Oscar)的靈魂.
首的30 分鐘利用Oscar 的肉體展示導演自己的實力, 30 分鐘你會看見導演的功力有多深, 揮曬自如, 完全發揮出水準. 剪接完美無瑕. 而我最愛的場景就是Oscar 進入洗手間的一幕, 對著鏡子眨眼, 低頭洗臉, 做得相當仔細. Oscar 死後, 靈魂出竅, 回憶自己的一生, 在一些零碎的, 沒有順序的回憶中, Oscar Linda的童年與長大後的穿插, 這時我們清楚知道兩兄妹的過去, 而且這裡更考驗剪接者的技巧. 在樓宇與街道之間連貫的穿插, 同時配合室內與室外的聲音, 真實極了!
, 還有一點沒有提到的本片特色 -「性」. 雖然在《Irreversible》也有大量性的鏡頭, 而當你觀看完《Enter the void》後只會認為《Irreversible》是小兒科.Enter the void》在後段有大量涉及性交, 同性戀, 性虐待, 亂倫, 重口味, 以及吸毒的鏡頭, 當然在早段也有, 只是不多而已. 導演Gaspar Noe 將鏡頭玩得出神入化, 就連性交場面也不例外, 穿插於身體間, 定要令你迷幻. 充斥性的幽默感滿於電影中, 請留意一點, 要注意背景聲音, 會找到不少樂趣於其中.

《Kick Ass》- 你會做英雄

                        Movie Poster                                          Comic Book Cover
《蜘蛛俠》裡提過「能力愈大,責任愈大」。那麼沒有能力,是否代表沒有責任?《Kick Ass》向你說不是!一套以 英雄為題材的搞笑電影,英雄是否只有在虛構電影世界中出現呢?港譯《勁揪俠》,中譯《海扁王》,台譯《超屌俠》。
Kick Ass》大部分劇情算是跟足原著,除了服飾外,kick ass在電影中服裝沒有什麼變動,而red mistbig daddy hit girl 的服裝基本上完全被改動,這樣也是好事,我也覺得漫畫中的服裝很醜陋,電影中的型棍很多,除了主角。
Kick Ass》裡也滲入不少美國本土文化,美國當前最流行的交友網站myspace”;美國治安的嚴重問題以及警方 與 “underworld” 的勾結。

Kick Ass》有不少血腥暴力的震撼場面,令我想起同樣是英雄電影《Watchmen》,兩者比較起,《Kick Ass》較為節奏明快,具刺激感,當中也有些cult 片風味。而《Watchmen》相對起血腥場面較為華麗,具 真實感。雖然兩套電影性質不一樣,一套是搞笑感人,另一套是悲傷沉重,但所帶出來的訊息都是「能力不是人人有勇氣拿出來,責任不是每人也敢承擔」,袖手旁觀,hit-and-run,很多人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敢拿出能力來,害怕承擔責任。他們很想幫助別人,但害怕後果,害怕得罪惡勢力的人,不敢挺身而出,愛莫能肋,可能只會在一旁保佑。